近日,關心孩子教育的各位家長都被一則消息刷屏了。
教育的真諦是什么?
關于高考的制度要不要調整?
我們的孩子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
……
唐委員的這一席話,一經發表就在網上引發了熱議。對于委員的發言,您怎么看?歡迎留言區與我們討論。
01、只有分數不行,但沒有分數萬萬不行
正如唐委員所說“學生沒有分數,就過不了今天的高考”。
只有分數的孩子,肯定沒辦法應對人生中的好多考驗,但放在現實中,沒有分數的孩子也許連面臨更高考驗的機會都不會有。
高考,是全世界范圍內相對公平的選拔方式。可能不少家長會覺得高考制度不合理,扼殺孩子的天性,是唯分數論的元兇,創造了無數眼高手低的“做題家”,造成了家長的教育焦慮。但只要我們把眼光放到全國,放到不同的人群眾,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高考是一項必要的選拔制度:
對于一小部分家庭而言,高考僅僅是一個選項;
對一些家庭而言,通過高考,是人生的必經之路;
而對還有一些家庭而言,高考,則是唯 一的一條能夠改變命運,向上攀登的出路。
正是因為有了高考這一統一且相對公平的考核制度,無數普通家庭的孩子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接觸更高等的學府,擁有更好的學習渠道,從而提升自己的人生質量。
02、大考無法回避,教育的重點更應該選對
作為“人生一考”的高考,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仍然將是每一個孩子都無法回避的考驗。既然無法回避,我們的教育重點更應該選對。
目前,在全社會比拼“雞娃”的氛圍下,家長們往往更重視孩子的解題技巧、“加分技巧”的學習,忽略了孩子的底層能力培養。一旦孩子學習效果的不盡如人意,往往就開始焦慮起來,覺得是孩子學習不夠努力或者是所選的補習班效果不佳,這完全是教育的誤區。
實際上,孩子的學習需要從兒童心理角度、兒童基本學習能力和實際年齡標準上存在的發展不平衡方面考慮,特別是年齡較低,剛展開學習生涯的孩子,我們的培養重點,應該放在孩子的底層能力——學習能力上。
03、重視學習能力培養,幫助孩子應對未來挑戰
學習能力,是運動力、認知力、情感力的綜合能力。對于處于學習狀態的孩子來說,他具體體現在聽、說、讀、寫、計算、思考、社交與情緒調節各個方面。
擁有完備的運動力,孩子能夠協調四肢的運動,擁有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協調觸覺、聽覺、視覺等感覺通路,幫助大腦更好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同時也能擁有強健的體魄和充沛的體力來應對學習的挑戰。
擁有完備的認知力,孩子就擁有了學習所必備的注意力、記憶力,能夠高效地吸收課堂知識,同時,擁有良好的閱讀理解與邏輯思維能力,孩子在自學、解決問題上,就有了行動的資本,將孩子的終身學習變為可能。
擁有完備的情感力,孩子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擁有較高的情商。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學會與人合作,建立健全而優秀的人格。
唯有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使能力發展更均衡、全面,才能讓孩子能夠有條件進行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才能**孩子從容應對學業與社會的各方面挑戰。
這也對應了,唐校長所說的:“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社會。”
我們每個家長都渴望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但我們都不能不考慮高考,是因為它相對公平而又無法避免。孩子的學習是個足夠復雜的問題,每個家庭都將自己的情緒嫁接在孩子的學習上。因此我們更應該選對教育的切入點,培養好孩子的學習能力。
因為只有學習能力是一切學習的底層能力,培養好學習能力,孩子除了能應對學業的挑戰,更能有能力解決生活中的一切難題,成為一個真正的終身學習者,與問題解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