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曼曾說過,眼睛說話的雄辯和真實,勝過于言語。相信眼睛給你的答案。
一個面包的好壞,同樣能一眼看穿。從每一個氣孔伸展的姿勢,從單薄或厚實的面包皮,從琥珀棕或實木棕的色澤……每一個面包細節(jié),都在刺激你的下一個動作——咬下去,或扔垃圾桶。
聞香識女人,剖面識面包
一眼看穿面包,也需技巧。正如林育瑋所說:“走進面包的心,才能觀察它的靈魂”,離面包越近,越能知道它的華麗,亦或瑕疵。
面包烘烤完成后,放涼,拿出長長的面包刀,一刀下去,就見分曉。面包的橫切面,也即面包的核心。有經驗的面包師傅,只需看一眼橫切面的狀態(tài),基本就能判斷這個面包的好壞。
今天,就來教你幾招,怎么來看幾款常見面包的橫切面。
01.德式漢堡
完美的德式漢堡形狀為簡單的球形,在烘烤中會不斷膨脹,逐漸成為美觀的橢圓形。所以橫切面就是橢圓形的。面包皮會比較薄,面包心靠上的位置會略顯粗糙,由于面團中加入了全蛋液,面包心會呈現誘人的奶白色。
02.全麥面包
全麥面包在烘烤中不易膨脹,經過長時間高溫烘烤,形狀會較小,皮較厚,面包心中均勻分布小氣泡,因為全麥粉的加入,會使整個面團烘烤呈現獨特的褐色。色澤誘人。
03.法式小餐包
法式小餐包是小型面包的統(tǒng)稱,在法式老式面包中,有很多形狀各異的小面包,一般來說,它體積偏小,面包心部分比較大,非常適合夾入醬汁的吃法。
04.長條法棍
烤制成功的法棍,外皮松脆,香氣四溢,呈現較為美觀的黃褐色,面包心大多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氣泡,氣泡薄膜較薄,呈金黃色光澤。
05.吐司面包
吐司面包如果成功的話,橫切面看起來柔軟光滑,氣孔小,掉屑也少,面包皮較薄,適合涂上一些果醬或者作為三明治食用。
什么決定了面包的心?
不同的制作方法做出來的面包橫切面,也有不一樣的模樣。平常做面包還分為三種發(fā)酵方法,在此科普一下。分別是:
直接發(fā)酵法、液種及中種間接發(fā)酵法。
01.直接發(fā)酵法
即一次發(fā)酵法,所有原料一次混合調制成團,直接進入發(fā)酵制作程序的方法。
用直接發(fā)酵法的面包是三種發(fā)酵方法中最小的,橫切面接近圓形,面包皮最厚,面包心混雜了大大小小的扁平橢圓形氣泡。
02.冷藏液種法
也稱水種法,是把除小麥粉以外的原料(或加小量面粉)與全部或一部分的酵母,做成液態(tài)酵母(液種),進行預先發(fā)酵后,再加入小麥粉等剩余原料,調制成面團。
用了液種法的面包體形極大,橫切面最接近扁平的橢圓形。面包皮最薄,面包心中較大的氣泡較多,接近圓形。
03.中種間接發(fā)酵法
又稱二次發(fā)酵法。指的是生產工藝流程中經過二次發(fā)酵階段的方法。面包經過發(fā)酵階段能令面團形成較好的網絡組織,及產生特有的面包發(fā)酵香味,二次發(fā)酵法因有較長時間的發(fā)酵而令面團之效果及特性更為成熟。
使用這種方法的面包大小接近液種發(fā)酵法。橫切面是半圓形,面包皮較厚,面包心也與液種面包十分相似。氣泡為扁平的橢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