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指導孩子畫兒童畫,采用怎樣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是一直困擾著家長和美術教師的問題。
不少家長對兒童畫的了解是不夠的,其中大的問題是用成人的審美觀來要求兒童畫,老是要指出孩子們的畫這兒比例失調、那兒殘缺不全、與實物看起來不像等的不足和毛病。把“像不像”、“美不美”作為孩子畫得好不好的標準,這顯然是很錯誤的。
先來看看兒童畫的定義吧:兒童畫,由表面看來是不講什么技法的,它和農民畫一樣,不講畫理、畫法,逾越了透視、解剖、構圖等一般常規,是非學院派的畫派。在造型上兒童畫常常不按物體的實際比例進行描繪,在表現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構圖等也有其自己的特點。
兒童藝術創作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現,其情感的內容來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與感受。兒童繪畫作品之所以值得珍惜,就是他們作品的純凈、自然和充滿創造的個性表現特征。
我們教師和家長該做的,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畫畫動機,了解他想表現什么,理解孩子才能理解他的創作,把孩子的生活經驗和他的認識、情感,和他的創作聯系起來;盡量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欣賞他的創作。我們要做一個伯樂,滿腔熱情地與孩子共同享受繪畫的樂趣,不斷地鼓勵孩子,發現他們畫中表現的童真童趣和生動稚拙的美,把它們肯定下來。具體地說,以下這些都是該肯定的可貴之處,如:
一、想象奇特,符合少兒年齡的發散性思維特征:用自由聯想的純真天性來體驗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感受;用想象看世界,能用記憶結合想象來傳達天真的構想。
二、勇于表達自己的創意聯想,自由發揮個性。沒有模式化、概念化的痕跡,不受客觀現實的限制,表現出超自然、超客觀、超邏輯的自由。
三、能用不同的視覺感知審美對象,充分發揮好奇心,并能通過美術作品來觀察和感受生活等等。
有了純粹的童心流露,是畫好兒童畫的第一步,一幅完整的兒童畫,還要具有完整的畫面結構和對繪畫材料的恰當運用,這是一幅兒童畫構成的三個基本因素。
孩子們能畫某些東西不等于說能畫一幅畫。要畫出一幅完整的畫來,就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引導和訓練。孩子們安排畫面結構的能力往往不足,對于藝術作品整體性要求也不很理解。經常會出現畫面松散、零碎的現象。這就要我們來輔導孩子豐富構圖的形式達到畫面的完整效果,畫面要飽滿充實、主體明確。
要做到畫面要飽滿充實、主體明確,首先要會整體布局。孩子們習慣于想一樣畫一樣,想到什么畫什么。我們可要求孩子在動筆畫之前先想一下整個畫面,或者說一說整個畫面。輔導者不用進行過多干預,只要問問這兒有什么,那兒還有什么,讓孩子自己說,自己來安排,慢慢地孩子就會學會整體構思,然后在紙上一氣畫成。這樣經過整體構思的畫面,有了整體關系,再去塑造畫面的局部。再者,要做到主體突出,可讓孩子明白畫面中的主要物體要畫得大,畫得細致。這樣有利于飽滿畫面。一般來說,在一幅畫中,主體物應占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左右,重點刻畫主體形象,甚至可以畫大特寫,占據畫面的大部分,那么就很容易把畫面畫飽滿,而且還很生動。再稍加環境烘托,就能使畫面有重點、有主次,零亂無序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完成了畫的形式構成,怎樣才能加強畫面效果,更有藝術美感,使人過目難忘呢?在畫的后完成階段為關鍵的是選擇繪畫材料。任何一幅藝術作品的視覺效果都與工具、材料密切相關。這時,我們輔導者可以和孩子商量,給他們一些建議,根據不同的畫面內容來選擇兒童易于掌握的繪畫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以達到佳的畫面效果。
西方美學中有個定義:直覺就是藝術,包含著個性、情感和創造。孩子們是能憑直覺來反映世界的,只要我們做好伯樂,把孩子們的直覺表現提高到培養創新意識的高度來認識,并加以肯定,保護和發揚,孩子們是個個能成為兒童畫的高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