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十余年來,飲源齋始終堅持“教有專修、學以致用”的職業技能培訓理念、積極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推廣健康生活理念,為社會各界的茶藝、香學、養生等技能愛好者提供專業學習平臺。由此, 云南飲源齋也為我們講解國茶的來源以及各個時期各個地方的茶。那么,我們一起來看看每個地方的茶吧!
歷史上的名茶
茶文化源遠流長,我國關于茶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神農時期,而自唐宋時期則是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少名茶自那時流傳至今。今天,飲源齋與大家分享歷史上的名茶。
唐代名茶
據歷史資料記載唐代名茶有50余種,大部分是蒸青團茶,少量是散茶。“顧渚紫筍”,又名顧渚茶、紫筍茶,產于潮州(現浙江長興)。“陽羨茶”同紫筍茶,又名義興紫筍,產于常州(現江蘇宜興)。“壽州黃芽”又名霍山黃芽,產于壽州(現安徽霍山)。“靳門團黃”產于湖北靳春。
蒙頂石花”又名蒙頂茶,產于劍南雅州名山(現四川雅安蒙頂山)。“神泉小團”產于東川(現云南東川)。“昌明茶、獸目茶”產于綿州四劍閣以南、西昌昌明神泉縣西山(現四川綿陽安縣、江油)。“碧澗、明月、芳蕊、茱萸”產于峽州(現湖北宜昌)。“方山露芽”又名方山生芽,產于福州。“香雨”又名真香、香山,產于夔州(現四川奉節、萬縣)。
“楠木茶”又名枬木茶,產于荊州江陵(現湖北江陵)。“衡山茶”產于湖南衡山,其中以石廩茶最著 名。“?湖含膏”產于岳州(現湖南岳陽)。“東白”產于婺州(現浙江東陽東白山)。“鳩坑茶”產于睦州桐廬縣山谷(現浙江淳安)。“西山白露”產于洪州(現江西南昌西山)。“仙崖石花”產于彭州(現四川彭縣)。“綿州松嶺”產于綿州(現四川綿陽)。
“仙人掌茶”產于荊州(現湖北當陽)。屬蒸青散茶,仙人掌狀。“夷陵茶”產于峽州(現湖北夷陵)。“茶牙”產于金州漢陰郡(現陜西安康、漢陰)。“紫陽茶”產于陜西紫陽。“義陽茶”產于義陽郡(現河南信陽市南)。“六安茶”產于壽州盛唐(現安徽六安),其中“小峴春”最出名。“天柱茶”產于壽州霍山(現安徽霍山)。“黃岡茶”產于黃州黃岡(現湖北黃岡麻城)。
“雅山茶”產于宣州宣城(現安徽宣城)。“天目山茶”產于杭州天目山。“徑山茶”產于杭州(現杭州余杭)。“歙州茶”產于歙州婺源(現江西婺源)。“仙茗”產于越州余姚瀑布泉嶺(現浙江余姚)。“臘面茶”又名建茶、武夷茶、研膏茶,產于建州(現福建建甌)。“橫牙、雀舌、鳥嘴、麥顆、片(麟)甲、蟬翼產于蜀州的晉源、洞口、橫原、味江、青城等地(現四川溫江灌縣一帶),屬著 名的蒸青散茶。
“邛州茶”產于邛州的臨邛、臨溪、思安等地(現四川溫江地區)。出產早春、火前、火后、嫩綠等散茶。“瀘州茶”又名納溪茶,產于瀘州納溪(現四川宜賓瀘縣)。“峨眉白芽茶”產于眉州峨眉山(現四川樂山地區)。“趙坡茶”產于漢州廣漢(現四川綿竹)。“界橋茶”產于袁州(現江西宜春)。“茶嶺茶”產于夔州(現四川奉節、巫溪、巫山、云陽等縣)。
剡溪茶”產于越州剡縣(現浙江江嵊縣)。“蜀岡茶”產于揚州江都。“廬山茶“產于江州廬山(現江西廬山)。“唐茶”產于福州。“柏巖茶”又名半巖茶,產于福州鼓山。“九華英”產于劍閣以東蜀中地區。“小江園”產于劍州小江園(現福建南平)。
宋代名茶
宋代名茶在唐代名茶的基礎上已達到90余種,這些茶在《宋史·食貨志》、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宋代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和宋代趙汝礪《北苑別錄》中都有記載。宋代名茶仍以蒸青團餅茶為主。當時“斗茶”之風盛行,也促進了各產茶地不斷創造出新的名茶,散芽茶種類也不少。
元代名茶
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和其他有關文史資料記載,元代名茶計有40余種。2、明代名茶:明代因開始廢團茶興散茶,所以,蒸青團茶雖有,但蒸青和炒青的散芽茶漸多。據顧元慶《茶譜》(1541年)、屠隆《茶箋》(1590年前后)和許次紓《茶疏》(1597年)等記載,明代名茶計有50余種。
清代名茶
有些是明代流傳下來的,有些是創新的。清代近300年的歷史中,除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外,還發展產生了烏龍茶。在這些茶類中,有品質超群的茶葉品目,逐漸形成了我國至今還繼續保留著的傳統名茶。清代名茶計有40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