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用工需求旺盛 卻遭遇“招工難”
人才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今天的“一季度工業穩增長調研”,我們一起來關注“制造業人才”。我國的制造業目前正處于技術升級與勞動力結構轉型的過程當中,當產業工人空心化現象愈加突出,制造業靠什么吸引年輕人呢?
作為成都市最.大的制造業人力資源市場,今年一季度,雙流區人力資源市場共舉辦25場線上招聘會,參會企業1015家次,提供崗位36521個次,瀏覽量達8萬多人次。
成都市雙流區人社局局長 李德良:今年一季度對342家重點規上企業開展了快速調查,企業需求3513人。所有崗位均在三天之內通過招聘會和網站專區發布適配。
某制造業企業招聘主管迭鳳:我們公司主要產品是做高中低壓變頻器這塊的,一季度我們招聘量還是非常不錯的,相比去年一季度,入職率已經達到了三倍,現在入職人數差不多是100人。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一邊是企業招聘需求的擴大,另一邊不少企業面臨著招工難的問題。
某科技有限公司業務經理 馬艷杰:(有年輕人)過來看一下,哎喲,也是在工廠里做,這樣的話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樣。
某醫藥企業行政人事總監 劉淑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從事生產制造的工作,我們企業這兩年也做了勞動強度的一些改善,也在新建一個智能化的工廠,在未來可以很好地解決這樣一些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在招聘的時候對于人員的學歷,也會有一點小小的要求。
記者梳理發現,自2019年人社部發布“最缺工”100個職業排行以來,制造業職業占比一直居高不下。最.新公布的一期排行單中,有43個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其中智能制造領域缺工程度加大。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 莫榮:智能制造對勞動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它要求勞動者懂機械,第二方面還要懂電子懂軟件,所以過去我學一門技術,現在可能要學多門技術,變成復合型人才,目前這一部分的勞動力短缺也是比較嚴重的。
結構性缺工:技能人才需求擴大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作為中國工廠的主力軍,農民工中持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占比約75%,這使得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難以適應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調研中發現,約六成的制造業企業表示缺技術工人,半數以上的企業表示缺研發人員。
在合肥,今年一季度各企業崗位需求中三成以上來自制造業,成為拉動就業的主要行業(37.54%)。其中對中高級技術工人的招聘需求擴大;在佛山,制造業的用工需求占到全市用工需求的53.2%,求人倍率接近3,也就是說3個制造業的崗位需要招人,卻只有1個勞動者來應聘。
合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 劉峰:現在高中以及高職高專以下的勞動力需求大于供給,技能型的勞動力人才,缺乏是比較突出的。
新業態興起 就業呈現新選擇
在采訪中,大家也提到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人就業觀念轉變,一些年輕人選擇了外賣、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就業”“進工廠”“制造業”這樣的概念,如今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
外賣小哥 王磊:工廠相對來說它可能需要朝九晚五,不夠自由,像我們做外賣這一行相對自由一點。(雖然)確實要辛苦一點,(但是)可能工資要比工廠里打工要高一點,我們出來打工都是為了賺錢。
帶貨主播 瞿玉柱:我覺得未來的制造業應該是反向定制,現在咱們通過直播可以收到大量的反饋信息,然后工廠整理這些反饋信息以后,會快速地制定一些方案,快速地去消化它。
高校畢業生 薛瑞:現在確實很多人不愿意進工廠,不想當工人,但我想說的是,制造業內部有非常明確的分工,進工廠不一定就是進車間,如果還把“工人”理解成以前那種做苦活累活的職業,我覺得這種想法已經落伍了,當工人也能有不錯的前景。
記者調研:如何培育“新工人”
在采訪中大家提到一點,就是如何增強制造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現在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在想方設法解決這個問題,讓年輕人愿意來,還能留得住。
浙江寧海是中國模具之鄉,目前,全縣擁有模具專業制造企業500余家,直接從事模具加工的技工3萬余人,年產模具近4萬套。但模具從業人員學歷不高、青黃不接的現狀,嚴重制約寧海模具向高、精、尖方向發展。
浙江寧海某模具制造企業負責人鮑弋:我們以前也會去各大院校招聘人才,但是會碰到一些留人的問題,時間久了以后,他們都留不住。
去年,這家企業向寧海產業人才學院反映了模具專業人才緊缺,難以形成青年人才梯隊的問題后,學院從江西的合作院校引進了一批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學生,鄧永強正是其中之一。
浙江寧海某模具制造企業實訓員工 鄧永強:在來到寧海后,馬上就給我們安排了四個月的認知實訓。在這些培訓結束后,我又被安排進行了跟崗實訓。
為了實現人才的精準培育,產業人才學院采取了全程指導方式,為每個學員匹配實訓進度表。在企業,由實訓導師手把手教崗位技能;在產業人才學院,由專業人才機構對其進行職業規劃設計與指導。
現在,由產業人才學院提供的幾十名技工已全部充實到這家模具公司的生產和設計崗位一線,部分成長為骨干力量,企業人才梯隊正快速完善。
通過這種政府、企業、高校和專業人才機構“四方聯動”的培育模式,寧海制造業產業人才培訓周期從30個月左右降到12個月甚至更短。產業人才留用率由過去的40%提高至90%以上。現在,寧海產業人才學院已經與國內30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培養關系,在各個支柱產業龍頭企業建立大學生就業實訓基地93家。
多方齊努力 改善制造業整體就業環境
在調研中記者發現,除了在技能人才的精準培養上下功夫,許多城市在戶籍、社保、教育、醫療等方方面面,想方設法提高工人崗位的待遇與服務保障,改善制造業整體就業環境。
在佛山,人社部門正在組織龍頭企業積極申報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資質,根據員工技能水平制定薪酬激勵方案,自主評價企業員工技能水平,實現企業發展與員工技能提升相輔相成。目前已有104家龍頭企業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資質,超4萬名員工獲得企業發放的技能等級證書。
在成都,各類人才資源落戶解除限制,符合條件的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應往屆大專畢業生、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可按規定辦理成都的落戶手續。去年,2046位技能人才辦理了落戶認證。
作為擁有350多萬產業工人的制造業大市,寧波全市25個部門通力合作,目前已出臺相關政策、文件40余個,從提升產業工人技能素質、健全產業工人成長發展體系和提供產業工人公共服務等多個方面,讓產業工人共享城市發展的“紅利”。
寧波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 陳勇:我們還要著力引導企業,努力地去提升崗位的吸引力,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要關注崗位的轉型升級讓這些青年群體愿意到制造業,愿意留在制造業。
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過2億人。通過實施“技能中國行動”,“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新增技能人才4000萬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比例達到30%。去年年底,人社部等四部門印發了《“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提出要拓寬技術工人職業發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加強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吸引更多勞動者技能就業技能成才。
產業升級 離不開人才體系一起升級
我國正在努力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一段時期內出現制造業技能人才的短缺,可能就是這段路途上一種“甜蜜的煩惱”。
一方面,對用工技能要求的提高,恰恰說明今天的中國制造業跟昨天相比,正逐漸提升整體生產水平。另一方面,這種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也說明,我們迫切需要建立起更大規模、更加主動、更符合產業需要的職業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更加重視,職業教育法剛剛在幾天前作出了相隔26年的修訂,越來越多的職業教育院校和制造業企業建立起穩定、有效的聯系,越來越多的社會化職業技能培訓平臺開始發揮作用。
接下來,全社會還要一起努力,讓在制造業一線踏踏實實做一名好工人的那些勞動者,獲得更加合理的報酬,獲得更豐富的職業能力評價,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過上更好的日子。這樣,我們離制造業強國的目標就會越來越近。
所以目前還在流水線做普工的朋友,如果你目前對自己的工作崗位不是很滿意,正打算換工作,那么制造行業技術崗位將是你比較好的選擇及發展方向!學一門制造硬技術,對于你后期的從業生涯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