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要首先受教育。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必須適應21世紀社會對勞動者、對人才的要求。
21世紀的社會是高度開放的社會,家庭教育必須開放。
做人教育是中國家教的光榮傳統。
父母要成為孩子的貼心人。
創新心理素質是由創新人格、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組成,三者相互聯系,但又不能相互取代。
家庭教育在培養孩子的創新心理素質方面,起著奠基的作用。
言教與身教相結合,身教勝于言教。
模仿與感染是身教成功的心理機制。
人類已經跨入了2013年,時代對家長的要求比以前任何時候都高。21世紀激烈的社會競爭、對創新人才的需要,給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這都需要家長更新觀念,樹立適應社會發展、適應知識經濟發展、適應社會競爭、適應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的家庭教育觀念。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家庭教育觀念,但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家庭教育觀念是不斷發生變化的,是為適應社會發展而進步的,絕不會停留在不變的靜止狀態。
當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家庭教育的轉變不是短時間完成的,它需要一個較長的轉變過程。但是不管時間怎么長,觀念轉變是必然的。不轉變就適應不了社會的發展,適應不了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適應不了新時期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家庭教育方式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轉變越快,對子女的好處越大。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家庭教育觀念必然影響孩子,受害者也首先是孩子。
家長要首先受教育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21世紀是創造力大開發的時代,21世紀是人類健康水平大提高的時代,21世紀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時代,21世紀是競爭化的時代。因此21世紀對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們很多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可以無師自通——誰不會生孩子養孩子教育孩子,生養教都是自發的!還有些家長延續了父輩育兒的觀點:我爸我媽沒學什么不是照樣把我們培養成人了嗎?
其實,教育是一門科學,教育孩子也是一門科學,不可能無師自通,也不是靠一知半解就可以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要教育好孩子必須學習,必須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能認為管吃、管穿、管住就可以了,做到了管吃、管穿、管住還遠遠沒盡到做父母的責任。
我們現在不少家長忽視自我心理素質的提高,忽視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教育者要首先受教育。不少家長教育孩子都是根據自己的意愿,常常不顧孩子的心理特點和孩子身心發展的具體情況。
從我們目前調查的情況來看,有三分之二的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是不成功的。教育方式不當,或多或少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與家長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的愿望背道而馳。難道我們的家長喜歡自己的孩子受到不良家教的影響嗎?不是的。不少家長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對的,他們認為就是“棍棒底下出孝 子”。他們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愿望和效果是兩回事。不良的家教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及學習成績、個性和心理健康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負面作用。家長要教育好孩子, 首先自己要受教育,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與心理素質。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未來社會是學習化社會,每個人都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為了面對21世紀對家庭教育的需要,我們的家長應該怎么來提高自己的素質呢?
就目前情況來講,我認為應側重提高以下幾方面的素質:
首先提高價值觀的科學性。人們對各種事物如勞動、貢獻、成就、消費等在心目中的好壞感覺總是不同的,這就構成了人們不同的價值觀。有人追求賺錢,有人追 求貢獻,有人追求實惠。我們提倡符合人類進步、符合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個人價值觀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助于社會的進步,這種價值觀 就是科學的、正確的。如果個人價值觀損害社會,不符合社會的發展方向,這種價值觀就是非科學的、不正確的。家長的科學價值觀對子女心理健康的發展,對子女 心理素質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