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學畫,若一味臨摹,副作用顯而易見,這在今日,已是共識。但臨摹是學習藝術規范、接受藝術傳統的確良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不宜一概加以反對。問題主要在于臨什么和怎樣臨,在于老師如何引導。試以水墨畫為例。因為水墨臨摹為識者所詬病。許多文章都反對兒童學中國畫,認為水墨技法太程式化,不利于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必然導致僵化、成人化毛病。
其實,兒童畫的畫都叫兒童畫,天真爛漫是其正宗,似乎應暫時淡化一下畫種意識。畫種的意義對孩子來說,只是工具材料的區別而已。那么,中國畫工具,那變化自如的毛筆,能奇妙滲化的宣紙等,就不失為一套吸引孩子的工具材料了。一套工具材料可能被搞得技法僵化,也可以不這樣,中畫西畫皆然,關鍵存乎其人。水墨技法有其復雜、困難、規范森嚴的一面,也有其隨機、變通、接近童趣的一面,就看教師引導兒童接近哪一面。舊式臨摹只是通過反復訓練而獲得某種現成技巧空殼。我們的任務卻是了解優秀傳統,提高審美水平。所以臨本的選擇既要精萃,又要廣泛,從彩陶紋、鐘鼎文、瓦當、畫像磚、宋人小品、當代佳作,直至中外其他畫種的一些作品,都可用中國畫工具臨習,并從中找到共同的表達原則,使兒童眼界高而心胸開闊。如果輔導得法,對孩子將是重要的精神滋養和能力培養。臨畫是一種精讀,重在讀懂,使孩子了解各種技法的表達依據,從中受到啟發。兒童在臨習中熟悉用筆用墨,體會這套工具材料的表現力和表現方式。意不在似,所以可臨得十分自在,使臨摹真正成為對可能的表現方式之尋找,而非對現成繪畫手段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