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是量化管理體系的第一契約。
從企業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戰略表現為一種計劃(Plan),而從企業過去發展歷程的角度來看,戰略則表現為一種模式(Pattern);如果從產業層次來看,戰略表現為一種定位(Position);而從企業層次來看,戰略則表現為一種觀念(Perspective)。
可以說,一個組織中的所有成員如果沒有對戰略目標達成共識,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按照各自的想法展開行動,當然,終的結果只能導致組織效率低下。在世界所有 高效組織中,無一不對戰略規劃有清晰地描述,只有當組織的前景確定之后,組織成員才能按照既定的目標展開各自的工作,組織結構之間的摩擦才會越來越少,配 合越來越默契。
很遺憾,中國的大多數企業沒有戰略,有的企業老總的想法就是戰略,并且這樣的戰略是經常更換的。我們前進的方向總固定不住,今天向東,明天轉向東北,后天有可能掉頭向西。這也是中國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國際化企業的原因之一。
一張通往未來的地圖
很多企業不講戰略。
很多企業的戰略是老總一拍腦袋定下來的。
很多企業的戰略其實就是一個想法,甚至是無聊的想法。
有人理直氣壯地說:“戰略?我們的戰略就是賺錢。公司十年后怎么賺錢,這事不歸我管,我管的是十年內我怎么賺錢。我們有戰略,但誰都知道,這就是一個口號而 已,不能指望著做夢過日子?!闭f這話的,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這家企業在中國鋁業進出口貿易中占有一定的份額。
企業到底需不需要一個長遠的、看起來像夢想一樣的戰略?
1946年5月7日, 兩個日本人為了夢想走在一起,他們決定要做點什么。當時,他們沒有成型的產品,也沒有雄厚的技術儲備,更缺乏充足的資金,他們只有一個夢想,并且把這個夢 想寫進了公司《創立宗旨書》里:“充分發揮勤勉認真的技術人員的技能,建立一個自由豁達、輕松愉快的理想工廠?!焙髞?,這個夢想被很多國家翻譯成為:“用科技愉悅人類。”
兩個日本人要愉悅整個人類。
看起來像個笑話。直到1958年,這個公司正式更名為“SONY”,世界才知道他們沒開玩笑。這兩個人一個叫井深大,另一個叫盛田昭夫。
直到現在,索尼一直實踐著這個理想。索尼生產游戲機,制造隨身聽、筆記本電腦,推廣袖珍型的掌上影音設備,但是不生產剃須刀。以目前索尼的技術研發力量,它可以制造出質量非常好的剃須刀,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即使礦泉水印上SONY的標志也能拿到很好的銷量,但是它不做,因為SONY的遠景是“用科技愉悅人類”,不是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
你可以說不能盲目多元化,索尼生產剃須刀、礦泉水,畢竟生產線不同,營銷渠道不同,所以它不可能生產,這和公司遠景無關。但是,索尼出品幾乎是全球質量 好、售價高的電視機,同樣是家用電器,它不制造洗衣機,這和松下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就是全球一流企業在戰略指導下的行動差異。
企業制定什么樣的戰略,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行為。不能被執行的戰略是空想,沒有長遠目標的行為是盲動。沒有建立起戰略契約的組織,無法確定統一的行動方案。
企業戰略是1965年美國管理學家安索夫(Ansoff) 在《企業戰略論》中早指出的。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的含義一般是指:企業為謀求長期生存和發展,在對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條件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企業的 目標、經營方向、重大經營方針、實施步驟做出總體性的謀劃。企業戰略具有對整體市場綜觀全局的能力,其中包含了對所有企業運作的商業元素與關系的****性、 相關性、前瞻性、客觀性的思維。
戰略規劃是企業重要的管理內容,是組織內所有成員第一個要統一起來的契約。一 個沒有戰略契約的公司,就好像心率不齊的病人,心臟搏動一會兒快、一會兒慢,一會兒超前、一會兒又滯后。如果一個公司沒有戰略契約的話,我們的體系、組織 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就像心臟跳動一樣,沒有固定的頻率,一會兒朝東、一會兒朝西。所以,戰略契約的形成,實際上是一個機體長期發展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心率不齊你還可以暫時活下去,但是時間長了,肯定會出問題。
那么,有人說,我的企業有戰略,我的戰略就是要成為行業的領導者。還有嗎?沒了,就是要成為行業的領導者。注意,這只是戰略的目標,不是戰略,更不是契約,戰略不但要清晰目標,還要找到實現目標的路徑,遠不是這么簡單。
戰略規劃的三條基本要求
第一條:戰略規劃必須要書面化。
沒有存在于頭腦中的戰略規劃,如果在領導者自己腦子里的話,那不叫戰略規劃。你的想法只在你自己的頭腦里面,所有的員工都不知道,那怎么**執行?戰略規劃本來是用來統一大家思想的一個方法,所以一定要書面化,大家都可以知道。
第二條:戰略規劃一定要完整。
在書面化戰略的時候,戰略結構一定要完整,該寫的東西一定要寫上去,不能有的寫有的不寫。戰略由四部分組成,戰略整體目標,戰略階段目標,執行策略,評估標準,四者缺一不可。
第三條:戰略規劃必須要進行全員的學習和宣傳。
如果你的戰略規劃寫完了以后,沒有對員工進行宣導的話,戰略規劃等于沒有,因為戰略規劃是統一思想的,都不知道就不行,所以一定要反復地對員工進行宣導,讓大家都知道我們公司有什么樣的戰略規劃。
有研究表明,運用戰略管理的方法比沒有運用戰略管理方法的企業更容易成功。鄔適融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指出:“根據對美國101個零售、服務和機械行業制造企業在連續3年期間跟蹤研究得出的結論,由于業務管理上使用了戰略管理,在產品的銷售、利潤和生產效益方面比沒有系統規劃活動的企業有重大的改善。而低效運作的企業由于未能有效地采用戰略管理的手段,沒有準確分析企業的內、外部劣勢,對外界變化沒有予以足夠重視,導致企業運作困難?!?/p>
前一段時間,我和某公司的總裁探討問題,他公司所處的行業現在遇到經濟危機的沖擊,產生了很多問題。這是一家生產小電器的公司,經常給美的做一些配套設備,美的讓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自己其實不知道做什么好。
因為在組織內部沒有達成統一的契約,他的資金配置很混亂,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資金應該怎么調動。到底是賣自己的品牌呢?還是替美的做配件加工?資源怎么整合? 這兩種想法整天都在他的腦海里爭吵,在爭奪資源,其實,這實際不是一個平衡資源的問題,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一個戰略性的發展目標。
現在大家都面臨經濟危機,好的救火方式是什么?其實火不用救,因為經濟危機來的速度還沒有那么快,雖然銷售額下滑了,但是一時半會兒你的公司倒不了,除非 你的公司太小了,或者對于出口依賴太大,否則短期之內你還不會遇到立刻倒閉的風險。這時候你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立刻把公司未來發展的大方向確定好,并 讓組織內部形成統一的共識,也就是建立起契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你整合資源,躲開那些浪費資源的領域,所以一定要先從戰略入手。
事實上,我現在在廣東省很多企業的咨詢工作中,發現幾乎所有的企業剛做完戰略規劃以后,大家都有同一個感覺,其實我們的事業很有希望的,雖然遇到了困難,但是很有希望。沒做戰略規劃之前,很多企業家都打算放棄,好這個事別干了。
那么,什么樣的戰略規劃是一個完整的戰略規劃呢?我們怎么做,才能量化戰略目標呢?
現在世界上對于戰略的描述一般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是企業發展的遠景,第二是企業發展的使命,第三是企業發展的價值觀,第四是5—10年的戰略發展規劃。完成了這四部分內容,戰略目標的描述算是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