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2013年全國高等院校應屆畢業生高達699萬。近各種關于“今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的新聞信息鋪天蓋地。大學生又要開始在“深造”、“創業”、“擇業”中舉棋不定。
創業還是就業?這是個問題
很多專家建議大學生不要創業,因為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不適合創業。他們說的是對的,絕大部分大學生根本不了解創業意味著什么,不合適創業;也有一些專家鼓勵大學生創業,創立微軟的比爾蓋茨、創立facebook的扎克伯格,都是念大學的時候創業,他們創業很成功。他們說的也是對的,大學里也有很優秀的學生,他們適合創業。
我不鼓勵也不反對大學生創業。理由很簡單,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不了解他們的背景、他的潛力和能力,任何建議的對與錯和拋硬幣的概率是一樣的。我能做的是,把我了解的這個行業告訴大家,把我的一些所見所聞告訴大家,把我的一些思考告訴大家。后如何做,需要自己做決定。
現在大學生本科畢業,大約在22歲,研究生畢業大約在25歲。正是青春年華,是什么都不應該怕的時代。上次聽”邏輯思維”的羅振宇老師說把人的一生比喻成一天,我覺得很有道理。如果把人的一生當成一天,25歲頂多是過了1/3,也就是說是早上8點鐘的左右。做什么事情都不用擔心,大不了再來。我經常安慰自己,我今年36歲,如果能活80歲,我還不到中午12點呢,正是如日中天光芒四射的年紀。
有人創業成功,有人創業失敗。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但成功是什么?在我們不去問這個問題時,通常會把它定義為賺多少錢。就像我們之前說一個賣家成功,是因為他銷售額達到幾個億,一個人失敗了,因為虧欠了破產了。但我們仔細思考這個問題時,成功就包含更多了,身體健康,家人幸福,朋友很多,有不錯的事業。但成功不應該是我們人生追求的目標
創業還是就業?如果我們當成一場經歷,不是一定要追求成功的話,就沒有那么難糾結了。
我們還是現實一點,仔細分析一下我們為什么要創業吧。
為什么創業?
1、賺錢
無論我們是否承認,以賺錢為目的的創業者還是很多。記得有一次看“非你莫屬”一個求職者說自己原來創業,后迫于很大的生活壓力不干了,當時張紹剛很驚訝的問了一句“老板不是都很賺錢么?”
這個問題說起來可能有點可笑,但卻充滿了創業者的辛酸。只有當創業者成功了,他的故事才有那么一點點的勵志的意義,喬布斯的“蘋果”起初在車庫辦公、馬云的“中國黃頁”被很多人當為騙子、馬化騰曾經缺錢想把“QQ”賣掉……他們公司現在都賺錢了,而且賺了很多錢。但容易被人忽視的是這些公司在創業過程中的很長一個階段是沒有錢賺的,而且不會賺錢的;更容易被忽視的是,還有數以萬計的創業者失敗了,他們的公司消失了,雖然他們也曾在車庫辦公,他們也曾被當成騙子,他們也曾想把自己的產品賣掉……..
沒人統計過,應該90%以上的創業者都是失敗了。平均來看,創業其實是不可能賺錢的選擇。
如果創業的目的是為了賺錢,我建議大學生畢業后還是踏踏實實去找份工作吧。像唐駿一樣做個“打工皇帝”挺好的。不要為了賺錢而考慮創業,因為創業會有你想象不到的各種苦,后面會提到。
2、理想
說理想,有點大,如果說興趣或者會更合適一些。如果是因為興趣而創業,我建議要堅持下去,不要輕易放棄。
為了理想而創業,就是為了享受這個樂趣,創業過程中的樂趣。
3、自由
很多人都覺得創業是自由的。愛情和金錢放在自由面前,都可以拋棄嘛。
但我了解的創業者,其實都不自由。雖然可以早上11點到公司,別人看上去是自由的,但工作時間只會比上班的人更長,而且沒有周六周日,沒有假期。要考慮各種工商稅務,貨源銷路。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員工的工資啊。試想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就職,公司初創時期,效益不穩定,臨時一個月不能發工資,有多少員工會選擇跳槽?
從本質上看,創業者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們不能輕易的放棄他的公司。
如果是真是為了自由,還是不要創業的好。
4、其他
還有因為很多原因而創業的大學生,例如家里有錢也有資源,畢業了可以去折騰一下鍛煉一下。我覺得未嘗不可,因為成不成功都沒關系,雖然我覺得成功的機會很低。也有的是多種原因綜合起來想創業的。
這方面我了解的不多,就不多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