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1日,是深圳市心理咨詢行業協會委員會年會開幕的日子,九點前,心理咨詢師專業委員會的心理咨詢師們就相聚在會議廳中,共同暢談這一年來的收獲與彼此的思念~~
九點整會議開始,蔣平會長致開幕詞。各流派專家開始了自各專業工作的探討和總結匯報。
下午四點,進入到深圳市心理咨詢行業協會心理咨詢師技能成長專業委員會的研討匯報階段。本次講座在深心行協副會長、心理咨詢師技能成長專業委員會主任翟文洪老師的帶領下,由四名在深圳金玉心理學習認證,并經過訓練的咨詢師周其松、廖阿琴、王婷東、胡紅艷一起參加了整場匯報演講。
演講的主題:《共情流派技術與療效》
《共情流派技術與療效》 主講人:翟文洪
協同講師:周其松、王婷東、廖阿琴、胡紅艷
講座的內容從心理咨詢倫理設置開始,技能成長專業委員會的工作是以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以人本的無條件積極關注為背景,形成的框架下開展訓練工作的,同時展示了不同流派的咨詢技術在咨詢過程中的運用及研討過程片段。
精神分析流派的技術運用到有早年創傷的個案療愈中時,我們探究的就是孩子被母親一腳踢傷時的那個軀體記住的疼與恨。而這種記憶和經驗在今天面對母親老去,嚴重影響到他對母親的照顧時的情緒狀態時,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看到他的內心沖突:一方面社會文化的教育讓他知道人要守孝道,另一方面,他的內心又不斷的涌出母親是惡毒的意向。這兩種力量的沖突讓當事人在現實的生活層面焦灼難耐,嚴重的影響了他正常的社會功能。
通過咨詢師的陪伴和敏銳的覺察,大膽的猜測與驗證。來訪者在敘述中慢慢的再次看到當時的情境,看到母親手端面盆在面對自己和小朋友即將打架不得不情急之下,伸出腳來阻擋自己而造成的無意傷害。更在陪伴中看到了此事之后的五年間,母親獨自一人,背著自己冬頂雪花夏頂陽地奔波在求醫問藥的崎嶇山路上,最終的自己,是在母親的背上獲得療愈的全過程。
淚水還是那個淚水,流淚的人的感受在悄然的變化,從委屈和憤怒,到理解和包容。母親獲得了有兒子陪伴的晚年,兒子獲得了在這個世界上有根,有母親的溫情陪伴終生的堅定。
精神分析理論及案例研討 主講:翟文洪老師
共情,按照人本主義羅杰斯的觀點,共情是指體驗求助者內心世界的能力。這是每一位心理咨詢師都需要不斷訓練的重要技能,它看似簡單但在咨詢的工作過程中的運用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展示過程中,我們邀請了王婷東老師做為志愿者,在她帶來的一例真實個案中,成長小組的成員廖阿琴老師和翟文洪老師一起,為大家呈現了她們與志愿者一起工作,真實共情的全過程。
咨詢師的真誠共情,更多的時候發生在咨詢師自己對自己身體語言的感受和敏銳的捕捉能力上。如果一個咨詢師,在傾聽過程中能放空自己,不將自己的經驗和價值判斷不自覺的帶入到咨訪關系中,那么咨詢師就可以全身心的與來訪者在那個當下在一起。而咨詢師可以把覺察到的身體的反應做出及時的反應(有利于來訪者的成長),這時的共情是最真實的,這種能力就是心理咨詢師對自己前意識的敏銳覺察及運用(潛意識的部分是人們無法覺知的)。
反思:由于時間的關系,在講座的當下,沒有講精神分析的分區觀點這個理論知識,現在有點擔心,也許會有聽眾無法從我的敘說中分清前意識和潛意識。現在在這里可以用文字將它們訴說的再清楚一些,這種感覺真好。每一次的工作,都是一次經驗積累的過程,感恩我們的所有聽眾!
共情技術在心理咨詢中的運用,展示咨詢師:翟文洪老師、王婷東老師、廖阿琴老師
完形治療之繞圈子技術在心理咨詢的運用中,研討的方向是:在面對早年的創傷對現在生活的影響仍在持續的來訪者,究竟在共情、接納、包容、安全的氛圍中,訴說多少次時會將潛意識中對創傷的認知產生擾動,從而促使現實層面的外顯行為發生變化?
伴隨著專業的音樂之聲,在帶領者(翟文洪老師)的帶領下,志愿者自愿的走出,敘述著早年幼年六歲時的月黑風高。敘述著那個父母為生計奔波而獨自在家不敢進屋安然入睡的小女孩的恐懼。一次次的訴說,一次次的被同時工作的心理咨詢師的接納、包容與共情。她的述說在第六次時開始出現了記憶中二樓拐角處的雞窩,描述出了她養的兩只小雞的可愛~~在第七次時,她的敘述開始出現了站在樓頂時看到的遠方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的麥田~~此時,會議全場聽眾們都和當事人產生了深深的共情,很多聽眾淚流滿面。
再次的團體治療,現在的她已經可以在黑夜里獨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她自己喜歡的改變~~這次共同的探討,讓咨詢師們達成一個共識,繞圈子技術在六到八次時,效果相對明顯。
完形治療之繞圈子技術在心理咨詢中的運用 主講人:翟文洪老師
心理咨詢技能成長專業委員會的探討工作,不只是針對心理咨詢領域的各流派技術,對于跨領域有利于人們心理健康的工作技術,也是我們共同工作與討論的方向。
帶領老師周其松介紹說:
在企業中常用的頭腦風暴露技術,我們把它嘗試著運用到心理援助的工作中來。頭腦風暴是企業管理中的一種工具,通常是組織一群人在一起研討,尋找某一項復雜和困難問題的解決方案。和我們的小組活動形式有些類似,所以就嘗試帶著大家做一次看看。
當時,胡老師做為志愿者提供了一個自己正在面對,也是人們共同關注的親子養育的問題,周其松老師她展開了討論:目標是解決你的問題、你女兒的問題,還是你們之間的關系?
我們在確定目標之后,進行了兩輪頭腦風暴,一共給出了40多項建議,然后又把它們分成5類。在大屏上右邊的照片就是分類后的建議。
然后又請胡老師按照有效性和可行性逐一評估每項建議,最 后得到了幾項效果好,而且容易做到的方案。
這次的方法步驟和在公司里做的一樣,但翟老師的共情,卻讓最 后呈現出來的結果完全不同。
原因解析:翟文洪老師從一名家庭咨詢師的系統觀及社會文化的角度去看,突然說出:“我發現在這近40個建議中,有30多個都是指向媽媽的需要改變,社會對媽媽有如此高的期待,那媽媽的壓力有多大?她的支持又在哪里?”翟老師的這一看見,讓剛才還在不停的點頭,自我檢討,表達努力的媽媽瞬間淚奔~~。這時我們的團隊才意識到,如果只是有方法和鼓勵,沒有團隊的看見和共情,任何一個當事人,都只能在那個幫助的場域中,從眾式的表達認同和努力。一但離開那個場回到現實中,很快的就會被深深的無力感、委曲的情緒所吞沒。這也許就是很多的咨詢師反饋說:“我在咨詢的過程中看到她表達的很好呀,為什么回到現實中她就是沒有改變呢?”的原因之一吧。
《頭腦風暴技術》在心理援助中的運用 主講者:周其松老師、胡紅艷老師
這次心理咨詢委員會年會,我們的匯報思路正如我們的課件之初,我們要像貓一樣的小心謹慎并不斷的探索(“貓式自我”的放飛,成為越來越多人遵從的性格。而貓咪與人的“若即若離”的關系,也正契合現代人追求的理想交往模式)。
即然是技能成長專業委員會,那我們的工作就將不斷的堅守在對心理咨詢工作過程中技術運用的體驗和討論之中。共情、積極關注、資源取向~~這些看似基本的咨詢技術,它們卻是各流派技能運用有效與否的關鍵所在。
努力吧,我的技能委員會的戰友們,我相信明年的今天,我們一樣可以給到廣大的心理學愛好者們一份我們認為的滿意答卷。哈哈哈~~~
因為,聽眾們的反饋是我們最 大的成長動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