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和劍橋的面試機制由來已久,在歷年的招生錄取中都一直沿用,學校也因此收獲了無數高精尖的優質人才。
不過名校是非多,兩所世界頂流不僅享受著人們的稱贊,也承受著不少非議。近期就有兩位社會學教授把矛頭指向了它們的面試制度,認為該制度有偏袒私立學校學生之嫌。
同時兩位教授還給出了大量數據支持這一觀點,說的是有理有據。本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他們也提供了一個相當有建設性的提議,“如果能用隨機抽簽的方式選拔學生,那就公平多啦。”
這個建議具體是什么內容?有沒有可能會實施?面試制度會不會被取代?影不影響國際生的申請?一起來詳細看看吧。
Sam Friedman和Aaron Reeves是兩位令人尊敬的社會學教授,前者在LSE任教,后者來自牛津大學社會政策專業。
他們在自己的新書《生而統治:英國精英的制造與重塑》中對牛津、劍橋等英國名校的招生制度進行了反思并給出“以隨機抽簽”篩選學生的大膽建議。
據書中指出,2023年牛津大學的錄取學生中,公立校生占比67.6%。劍橋大學的錄取學生中,公立校生占比72.6%,私立校生占比27.4%。且兩所學校同樣,公立校生占比同比去年略有下降,私立校生占比則有些許提高。
此外,23年申請季中,獲得牛劍offer最·多的前20所學校中,只有9所是私立校。看似公立校才是更占優勢的一方,可兩位教授卻不這么認為。
據另一組數據調查,在英國僅有不到9%的人接受過私立學校教育。這樣看來,私立校學生拿到牛劍offer的比例的確要遠大于公立校學生。
私立校在教育上有著明顯的優勢,這些學校班級規模小,老師可以照顧到每個學生,學校資源也更優質,對學生的學術成績和課外活動方面都能兼顧。
據2023年的數據顯示,私立學校學生在A-Level考試中獲得A*-A的比例接近50%,明顯高于公立學校的22%。而且很多私立校和牛劍有著錯綜的關系,這就在無形中進一步增加了私立校學生的競爭力。
書中指明,牛劍的面試常常被視為“隱形的門檻”。
私立學校通常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持,其中就包括模擬面試和升學指導。但非私立校學生,即使在學術上同樣優秀,可由于缺乏資源,在面試環節也會處于不利的地位。
所以面試制度被指責為缺乏教育公平性也有一定的道理。事實上也確實因此引發了英國社會對牛劍錄取公平性的質疑。
為了保·證教育公平性,Aaron和Sam教授提議用“隨機抽簽”來替代“面試”,降低錄取門檻。且私立校生的錄取名額應該限制在10%以內。
這樣不但能給公立校生更多的機會,更能緩解學生們逐漸走向功利性求學的糟糕局面。
其實抽簽錄取的方式早在別的地區就有過成功案例,不過該制度是否能適應英國的水土還有待論證。
比如作為世界頂·尖的牛劍,是否能容忍因“教育公平”導致的生源質量下降風險,進而是否會影響到學校的整體評價也無法確定。
何況,隨機錄取是不是真的能幫助到弱勢背景的學生也有待考證。更別提抽簽還有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一旦結果仍然讓這些群體不滿意,反而會弄巧成拙,把原本用于教育公平的工具變成了讓教育公平更加失衡的誘因。
另一方面,雖然面試制度有些弊病,但其對學生個性和綜合素質方面的評估作用確實難以替代。通過面試,教授們可以深入地了解申請者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發展潛能、規劃方向等比學術更珍貴的信息。
尤其是在一些專業領域,面試的評估更是不可或缺。比如劍橋大學自2021年起要求申請計算機科學和經濟專業的學生必須參加專業考試,面試后綜合評定才能最·終決定錄取。
此外,面試為申請者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許多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表達和思考展示出真實的學術潛力。
這種互動不僅使教授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個人魅力和學術激情的機會。
因此,如果說面試機制真的對公平性有什么影響,與其說是制度的問題,不如說是資本和人性改變了教育的本質。
雖然隨機抽簽錄取這一話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但短時間內并不會變成現實。而且該提議明顯是針對英國本土的現狀提出的,對于國際生而言不會有太多影響。
其實英國目前的申請重點主要還是看成績,無論是面試制度,還是抽簽錄取,成績永遠是繞不開的關卡,即使將來真的推行了抽簽制度,如果申請人沒有過硬的分數,那也是白搭。
所以,想要瞄著英國頭部大學進行申請的同學們一定要好好規劃,首先把自己的學術和語言成績提升起來,有精力的話再去做軟實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