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很多對中醫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醫有一種“不通則痛”的理論。其實質就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響下,人體經絡不通而導致氣血失調、淤血阻滯、痰凝積結、濕邪內阻、毒火結聚、濕衰失調這一系列各種病癥疼痛的說法。
中醫最早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又說:“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這些就是說“不通則痛”的道理。
具體來說,就是寒氣侵入到人體經脈,使原來暢通的氣血因寒凝滯,氣血流通不暢而發生疼痛。熱氣停留在小腸中,小腸熱氣太盛,煎熬腸內津液,則大便堅硬干結,腹部脹痛大便閉塞不通。所以各種邪氣停留體內,與氣血相結,阻于經絡,滯于臟腑,氣機不通,血液瘀阻,痰濕、大便等濁物留于體內,均可產生疼痛。
疼痛的中醫藥辨證治療
中醫臨床辨證治療時,臨床取效的關鍵在于辨證施治。中醫的“通”原本指氣血通暢,而氣血運行的通道叫經絡,所以“通”也就是經絡通暢。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縱行干線稱經脈,經脈分出網絡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絡脈。經脈以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為主,絡脈以十五絡脈為主。經絡內連五臟六腑、外連四肢百骸,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功能調控系統。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說明經脈決定生死、診治百病、調理虛實、運行氣血、營養陰陽、濡潤筋骨、滑利關節。
這個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組織的通道,是通過運行氣血來調控的,人體氣血的運行沿著經絡循環無端。這個生命通道一定要保持通暢,一旦不通暢,就會發生病變。經絡堵塞不通,就會氣滯血瘀或氣血虛弱,這樣五臟六腑不能得到濡養,生理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疾病就會乘虛而入。
中醫對疼痛的康復治療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常用有以下方法:
一、推拿。指醫生用各種手法來解除肌肉組織在處于痙攣狀態下產生過多垃圾而導致的疼痛,推拿可以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刺激物質代謝,使疼痛緩解。
二、牽引療法。在現代醫學中使用著各種牽引療法,例如骨盆牽引法、頜枕帶牽引法、牽引床治療法等。
三、針灸治療。針灸術用于疏風散寒、溫陽祛濕、瀉熱通絡、行氣活血等方法,達到祛病鎮痛的目的。
四、拔罐療法。拔罐可以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舒筋止痛。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這句話蘊含了中醫對疼痛的理解與定義,看了這篇文章,相信大家對中醫疼痛的理解也會有更深的一番理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多學習一些中醫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更靈活地處理好自己或身邊親朋好友的身體健康問題。
廣州中醫疼痛高級進修課程以《黃帝內經》、《傷寒論》經典理論為指導,同時結合中醫針灸、理筋整復、中藥熏蒸和外敷,以及《大國醫》傳統用藥精粹等,運用到疼痛治療中來,能夠在患者疼痛的不同情況下選擇中醫適宜的綜合治療方法,為解除患者的痛苦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歡迎對中醫疼痛課程感興趣的學員報名杏林大講堂本課程進行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