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的起源要追溯到 1980 年,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兼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Tim Berners-Lee 提出并制作了 INQUIRE 原型,可以說是 Internet 的前身,而后在 1991 年 10 月,Tim Berners-Lee 正式提出 HTML 標簽,并列出了 18 個 HTML 標簽,但是依舊沒有“前端開發”這一概念。直到 2005 年互聯網進入 Web 2.0 時代,各種類似于桌面軟件的 Web 應用應運而生,各種 RichMedia 也使得網頁內容更加豐富,網頁不再只是一種文字和圖片的載體,交互形式也從“用戶瀏覽網頁”轉變為“用戶與網頁互動”,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而真正引起前端質變的是智能手機的普及。智能手機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是推進了前端的發展,前端工程師也成為了專門的開發領域,擁有獨立于后端的技術體系和架構模式。隨著技術的發展,大前端逐漸火了起來,而且以燎原之勢影響著前端領域甚至整個開發領域,大前端也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相對于后端來說,前端入門的門檻較低,沒有持續關注前端的人對于前端的印象還停留在很久以前,覺得前端僅僅是“寫網頁和UI”、“會 HTML 和 CSS 的美工”而已,前端技術偏向于純邏輯,有著很強的理論性,對于每個問題都有“唯 一標準”,而后端沒有那么強的理論性,對于一個問題而言,可能會有很多解決思路和方式。后端開發者還需要了解 CPU、寄存器、內存和指令集等計算機組成原理的知識,需要學習的知識更多。
前端其實并不簡單。
最早的前端開發者,掌握 JavaScript+CSS+HTML 就能夠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了,不過最近幾年以來,伴隨著各個端平臺的迅猛發展,以 TypeScript、Swift、Kotlin 和 Dart 為代表的新一代應用編程語言紛紛浮現;React、Vue 和 Angular 三大框架也 形成各自的生態 。前端技術棧更新換代速度之快幾無可相提并論者,前端開發也 并沒有大多數人想象中那么簡單,做好前端并非易事,如何在前端開發領域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是很多前端開發者都在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