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流行于上海和廣東地區的“周末工程師”不知為多少篳路藍縷的民營企業解決了技術難題。其實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也受益于大量的工程師。當年大眾落戶上海時,不但帶來了設備,也引入了一批退休的德國工程師,以幫助本土員工提高技術水平,這才順利實現了桑塔納的成功產出與迅速的本土化。
這個經典案例后來被汽車產業反復使用,準確地說,很多產業領域的重要項目都受益這個模式。作為德國工業保持強盛生命力與傳承的重要因素,德國退休工程師協會曾來到中國,為不少合資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持。
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企業在某些技術領域仍需要大量的工程師紅利,部分合資外企會為本土員工提供實打實的一對一的技能培訓,直到本土員工通過可完全獨立操作的考核。與以前不一樣的是,技術輸出的主體從退休工程師換成了在職高級技術人員,這一方式也更多被寫進了合作合同里成為硬性標準。最典型的例子還是來自汽車產業,寶馬在早期支持寧德時代發展時,來自寶馬的高級工程師曾在寧德時代長時間出差。這一慣例在中國車企“出海”后也被新興市場照此要求,中國車企被要求在當地一定時限內實現本土化生產與本土化技能員工培訓,甚至是直接的技術轉讓。
在呼吁年輕人去到制造業一線的同時,中國企業還應該考慮自己如何才能擁有足夠的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或是高薪引進,或是自我培養,或是和高校院所合作,或是以更多、更靈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