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讀者文摘》計算過:孩子從呱呱墜地,到60歲退休,一共活過21900天。其中睡眠占20年,吃飯6年,娛樂玩耍8年,穿衣打扮、行路、旅游、堵車10年,病休、電話、上廁所2年.。擦鼻涕10天,剪手腳指甲10天(這還不包括定期去美甲店做手指甲的情況).。后就剩十年。也就是說,一生的有效學習時間不超過10年而已,你還要拖拖拉拉學英語嗎?
這是一個加速度的時代。在談到“加速度”之前,我們先回顧歷史。幾百年前,人類處于農業社會,農民年復一年,干著同樣的農活。當時生產力水平低,農業人口占多數,但是人類整體生活水平依然很低。在幾百年前的農業社會,雖然吃的是有機食品,喝的是天然泉水,肉類沒有激素,土地沒有化肥,但是老百姓的平均壽命也就是40歲左右。
后來,人類從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工業時代的特征,是人類圍繞著機器,一起合作干活。所以,工廠被劃分為許多車間,車間里的工人在生產線上,每個人做著機械的動作,這種機械動作,一直干到退休。機器的出現,提高了農業的效率,所以很多農民就進城了。如今,美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只占5%,這就托“生產力”提高的福。
在工業時代,大部分年輕人學習一門技能,就可以應付一生。我們有的家長,在給孩子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隱含的心理假設就是:孩子選了這個專業,這輩子就得干這行當了。這種心理,屬于工業時代的特征。有的家長,在公司上班,公司上班打卡,下班打卡,上班不許玩游戲,不許QQ聊天,把員工看管的很死。這也是工業時代的特征,就是把員工當成“機器”。
舉個例子,互聯網將沖擊很多行業。比如,出版社、雜志社、報社,待遇普遍不高,而且越來越萎縮。其實,現在萎縮的行業很多,沒有什么專業是絕對保險的。即使拿公務員[微博]來說,中國有龐大的公務員隊伍,如果一個孩子23歲當了公務員,那么,20年后國家的變化,誰能預判?
雖然公務員普遍有學歷(碩士以上),比(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群體學歷高。但是誰敢打包票,1993年大批國企中年工人轉崗的事件,不會出現在2030年的公務員隊伍呢?
從1989年開始,西方發達國家進入“信息(知識)經濟”時代。進入2010年之后,現在美國有一種提法,人類即將進入“智慧(創意)時代”,英文叫wisidomage!
美國是藝術流派多元的國家,也是創意豐富的國家。如果你想找尋國際級別的科技奇才,藝術怪才,你一定要去美國的紐約或者硅谷。剛才我提到大陸(中層以下)公務員,只是用公務員做一個比喻,如果一個崗位,沒有持續學習的機會,就比較“懸”。如果現在的年輕人,覺得20歲以前學到的某個專業,能管到一輩子,那這種觀念也很“懸”。
今天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一個人學過的知識,如果不能每年更新,就無法適應社會的變化。所以,Tim Ferriss提出了“快速學習”的概念。這個時代的小學生,要有一種起碼的觀念,就是長大以后,必須準備好進入各式各樣很可能毫無關聯的領域,去學習。
日本在30多年前,工業極其發達,工人(尤其工齡長的)薪水頗豐,但現在,日本的收入水平,也開始兩級分化。日本現在很多從小學習“一般般”的年輕人(人數大約1000萬到2000萬之間),找不到工作,如今28、29歲,依然在家啃老。按照大前研一的說法,日本進入“創意時代”,收入是兩級分化的。一方面,工廠不再大量吸收就業,另一方面,社會其他領域也不需要“平凡”的人。再加上很多日本年輕人不愿吃苦,寧可呆在家里看漫畫、動畫、電影、打網絡游戲。
西方從“農業社會”升級到“工業社會”的時候,雖然大量農民失業,但值得慶幸的是,工業領域也需要大量的工人。可是在創意時代,情況就有所不同。創意時代,往往是“20%的人贏”。畢竟嘛,發明創新,勤奮求知,這些都是少數人的素養。我舉個非常極端的例子,中戲一位老師告訴我,中國的演員隊伍,起碼有幾百萬人,但是觀眾的注意力,數來數去,也就是二三十個人。像陳道明,張國立,這么多年還在呢。
所以,孩子學英語,不是為了考試。是為了孩子將來在美國名校開闊視野。孩子去美國優質大學讀書,就算不理睬美國人、歐洲人(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也是和一批英文好,中文好、數學也好的中國人在一起。說句大白話,孩子想要成為卓越的青年,就要在長大后,爭取加入一個卓越的環境。比如說,孩子周圍的小朋友,單詞量都是3000以上,孩子就會覺得認識3000單詞很正常。如果孩子周圍的小朋友,單詞量都是“若有若無”,孩子就會覺得單詞不會是正常的。
日本作為那么發達的工業國家,現在都出現了上千萬啃老一族(當然這些日本青年,大多數都屬于跟著“日本教委”走的普通學生),那10年后的中國呢?所以,在英語方面,家長對孩子,要有所要求,不要跟著教委走。教委的標準,太低了(數理化等科目還可以)
不過我要補充一句,對未來,不用悲觀。未來社會,雖然仍舊“朱門酒肉臭”,但幾乎不可能出現“路有凍死骨”的慘狀了。吃口飯,都能活一輩子。實在是被周圍人看不起,我們還可以主動地“看破紅塵”。活著不難,但要人生過得精彩,就必須努力,需要終生學習。美國大學畢業典禮,英文叫commencement,這個單詞就是“開始”的意思。大學畢業,是學習的開始。孩子需要終生學習,所以《香港小學英語大綱》才提出:英語閱讀能力是終生學習能力的基礎。
在終生學習的時代,必須有“快速學習”的方法。快速學習,首先是解構,解構那些能把人嚇的半死的東西。比如,7歲孩子讀一本厚厚的原版英文書,這能“唬住”很多普通家長。其實,讀原版書不難,按照我的教學實踐,只要把一部原版書,分解成“意群”,講給孩子聽,孩子就可以讀啦!按照Tim Ferriss的話說,“快學習,就是先把學習的內容,精確分解成小的可學習單位。”
快速學習的秘方,就是兩個字:分解。比如,把一本英文原版書,分解成“意群”,讓孩子領會。分解之前,需要“挑選”學習內容。有的媽媽,帶孩子學音標,一個一個音標地掰扯,孩子學的很枯燥,這就犯了“挑選”錯誤。媽媽挑選學習內容,要“擒賊先擒王”。中國孩子學英語,講究“以閱讀帶其他”。抓閱讀,就抓到了英語的“七寸”。英語原版閱讀棒,孩子將來才能順利地考到美國去。而且是“出的去,立得住。”去了美國優質院校之后,孩子的眼界、口語、人生觀、擇業觀、年薪預期...。。也就隨之提升了。
這種“分解”的方法,按照“快學習”理論,就是“meta-learning”。中國孩子通過原版書閱讀,除了收獲寶貴的英語閱讀力,還有“溢出效應”,孩子還能學到別的東西。
英語是娛樂的媒介。孩子不要覺得學英語等于學課本。英語要在實踐中領會,光學課本沒用。沒誰單憑一本《說明書》,就會使用蘋果智能手機,人們都是一上來,拿手指比劃來比劃去,玩的越多,領會的越多。英語也是一樣。學英語,孩子在學校,要好好的學習課本,要和學校老師充分互動,要幫助同學,孩子要把學校的英語課堂,當成培養自信的場所。放學回到家里,孩子“悅讀”原版書。讀英語小說,也是一種玩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