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一個愿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只“望”是沒有用的,關鍵在于行動。
我們每天都在尋找捷徑、秘訣,希望拿到“金鑰匙”以徹底擺平孩子的問題。“金鑰匙”到底是什么?
在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總裁兼校長胡敏看來,父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重視習慣的力量;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才是家庭教育的秘訣所在。而這才能培養孩子的情商,即這個孩子后在社會上能否成功主要取決于父母對孩子在如何做人方面的教導。
而在胡敏看來,一流的家長應該是榜樣,身教勝于言傳;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應該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做到這三點,你就能培養出一個高智商的孩子!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大的區別在于培養孩子的情商,事關孩子的幸福
情商指的是什么?簡單來說,就是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父母對于長輩尊敬、孝順與否,對于朋友鄰居真誠、友善與否,孩子是看在眼里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情感幸福快樂指數。
人生一輩子要經歷各種各樣的教育形式。一般來說,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學校教育,還有社會教育以及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會伴隨著孩子一輩子,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它伴隨著我們整個人生的軌跡。
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學校教育應該承擔大的責任,甚至把所有教育的責任推給學校教育。我個人認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區別在于: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是 培養孩子的情商,即這個孩子后在社會上能否成功主要取決于父母對孩子在如何做人方面的教導;學校教育的主要責任是培養孩子的智商,主要通過系統的、全面 的、規范的、循序漸進的知識傳授來實現對孩子如何做事的指導。
一流的家長應該是榜樣,身教勝于言傳
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我的父親只上了小學二年級,但是他酷愛讀書。沒有農活的時候,他就會到縣城的圖書館去借書,每次從城里回來的時候一定都會帶 著一袋沉甸甸的書。父親讀書的樣子在我的腦海里就是一尊雕塑,這是我對父親的記憶,于是,我也喜歡讀書。讀書是一個世界,需要父母去引領孩子。
當父親讀了很多書的時候,他產生了創作的欲望,于是開始拿起筆去嘗試。湖南鄉下的夏天非常炎熱,蚊子也非常多,父親把腿放在水桶里,左手拿著蒲扇驅趕 蚊子,右手下面墊著毛巾以防浸濕稿紙——這一幕對我來說又如一尊雕塑,是父親為我留下的重要的“資產”。后來,我父親發表過很多以農村為題材的作品。多 年以來他很少對我說什么,卻通過行動對我進行了深刻的教育,呈現在我身上就是我喜歡讀書、做事投入而執著。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和事業的打拼上,不知遇到了多 少個“沙塵暴”,是父親無言的勤奮與執著,激勵我、指引我,我,得益于父親的勤奮好學。
我的母親是一位鄉村小學教師。她把每一個學生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直到現在依然還有不少學生會時常來家里看望她老人家。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要當好一個老師,就應該像我母親那樣,熱愛每一個孩子。
我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因為從父母那里得到了這兩樣東西——父親對事業的執著、母親對教育的熱愛。
我們經常說:“一流的家長是榜樣,二流的家長是教練,三流的家長是保姆”,“言傳身教”是父母作為家庭教育主講教師需要做到的一點,“身教”相較于“言傳”更重要。
培養孩子的習慣,我們讓孩子進行表格管理
人與人之間根本的區別就是習慣。
培養習慣,其實是培養一種管理能力,管理生活或者說管理時間的能力。我們在培養孩子習慣的過程中,要善于使用工具。我一直在搞管理工作,尤其是企業管理,我認為備忘錄、表格等都是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
我們家的孩子,就進行過表格管理。我們堅持了十幾年。表格其實很簡單,縱向是欄目,橫向是日期,然后打勾。從上幼兒園大班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從來沒有間斷過。
有的家長說:“這還不簡單,不就是干得好打勾,干得不好打叉嘛。”問題就出在這里。
如果孩子一件事情沒做好,我們會把他叫過來,跟他談:“這個事情沒做到位吧?怎么辦呢?”他說:“那就打叉唄。”我們會問:“這個叉打上去以后好不好看呢?”孩子的小伙伴會經常來串門,讓他們看到上面打叉顯然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
我們就跟孩子講:“這個叉,我們這次不打了,再給你一次機會,所以這個地方就留空白。”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會有再犯錯誤的時候,怎么辦呢?“你看,這 是第二次了,爸爸媽媽真的想在這上面打個叉,你覺得應該怎么辦?”這一次是他說了,上次是我們引導他說的——不要給他打叉。我們于是說:“要記住事不過 三,沒有第三次。”
孩子到了美國以后,我們經常“潛伏”到他的人人網、朋友圈,看他在里面曬什么。有一天發現他曬了一個表格,各種各樣顏色的筆,把他每天的時間都排滿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表格里面的內容會發生變化,但是孩子的本質是沒有發生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那就是他將“表格精神”內化了,會自發、自覺地要求自己。
你和孩子的溝通是否有效,要看你是否尊重孩子
想想您近一次跟孩子交流是什么時候?您正式地、關切地去跟孩子談話是發生在哪一天?持續了多久?很多孩子對家長的記憶只有謾罵、訓斥,甚至還有暴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確實會出現種種問題,而溝通的目的,重要的就是解決問題。
我們家孩子也有成績掉鏈子的時候,初二時在班上的成績本來是前三名,七十多人的尖子班,有次一下掉到班上倒數第三名。開家長會,老師宣布了這個成績,散會后,孩子跟他媽媽都不說話。
走了一段路,孩子問:“媽媽,你知道我的成績單嗎?”
媽媽說:“知道啊!”
說時把孩子攬到身邊,撫摸他的頭,拍拍他的肩膀,說“這個成績,如果你自己能接受,我相信我和你爸也能接受。”
當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我們應該給孩子一種力量,有時候什么都不說比說一大堆更管用。把他拽到身邊,輕輕地拍拍他的肩膀,是在傳遞父母的愛,傳遞父母的支持,讓他重新振作起來。這是一種交流,這是一種溝通。
有的家長,總把孩子看成犯人似的,一有什么犯罪的證據,抓個現場,然后就開始審判。這不是好的教育,也不是好的溝通。家長應該制造一個機會,在一種寬松的環境下,跟孩子好好聊一聊,分析一下利與弊,不要抓著他,像審訊犯人一樣,那樣孩子肯定會抵制和反抗。
還有一些家長和長輩不太顧及孩子的感受,不尊重孩子,常犯一些低級錯誤——比如當著孩子的小伙伴或者叔叔阿姨的面,教育孩子,說他這不行那不行。實際上這是很不妥的做法。尊重孩子很重要。
有時候家長帶著孩子來向我咨詢,第一次見面,直接就說,我孩子叫什么名字,然后有這么一些問題。我看著孩子的腳在地上使勁摩擦,我把這個行為翻譯成:他就想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