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發生嚴重的霧霾,“等風來”成了人們迫切的企盼,這是一種戲謔,更是一種無奈。當人們習慣于像關注天氣預報一樣關注每天的PM2.5指數時,政府能否及時回應公眾關切,緩解公眾焦慮,正是考驗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能否切實執行的一個切口。
據新華社報道,一場來勢洶洶的霧霾讓京津冀再度遭遇“心肺之患”。環保部派出6個督查組,奔赴北京、天津等8個城市,對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進行專項督察后發現,一些地區應急工作還存在形式大于內容,應急機制不協調、不順暢,部分涉及民生的應急措施難以完全落實等問題。
近來,霧霾愈來愈成為國人尤其是京津冀“重災區”百姓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湛藍的天空成了稀缺資源,每天都能暢快地呼吸幾乎變為一種奢望。一旦發生嚴重的霧霾,“等風來”成了人們迫切的企盼,這是一種戲謔,更是一種無奈。大風可以暫時刮走霧霾,但緩解公眾焦慮、減輕霧霾這一嚴重環境問題的影響,必須抓緊采取更切實的行動。上述督查組發現的種種漏洞,揭示了在應急工作方面亟待改善之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霧霾是我國數十年來城市化、工業化超速發展進程中累積的問題,要想在一朝一夕解決,并不現實,治霾勢必是一場持久戰。發達國家城市霧霾治理經驗表明,基本消除霧霾現象一般要用30年甚至更長時間。英國從1952年開始出現嚴重霧霾,經過20年的治理,到1972年才摘掉“霧都”帽子。我國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力爭用十年或更長時間,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而眼下有一點理應引起重視:與根治霧霾需要較長時間相對應的,是公眾對于霧霾頻發日益加深的焦慮。
在難見陽光的霧霾天氣里,人很容易產生情緒低落、煩躁不安等消極情緒,加之霧霾會造成耳鼻口尤其是肺部疾病等種種信息傳來,令很多人陷入甩不掉的焦慮之中。有人出門就戴上數層口罩,有人自制“防霾神器”,有人在朋友圈里轉發調侃“霾”的段子,更多的人覺得一籌莫展……霾中百態折射出的,是公眾面對霧霾的無奈與焦灼。
要從根子上消除霧霾焦慮,必須從宏觀層面改變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有些情況則應是能夠通過努力在較短時間內做到的,比如,應急工作的完善,發生霧霾天氣后,環保部門與相關部門之間怎樣協調配合,省市區之間如何及時聯動,地區、企業、個人如何切實響應,都需一一厘清;如何讓應急預案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怎樣追究沒有落實應急措施的單位負責人的相關責任,則要進一步明確。陜西省政府新下發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中,就動用了包括車輛限行、工廠限產、學校放假、企事業單位彈性工作制等一攬子措施。這一劑劑應急“猛藥”值得其他城市借鑒。
制定防霾口罩和空氣凈化器等相關產品的國家標準,亦是當務之急。霧霾防護產品的行業準入門檻低、產品良莠不齊,讓人們在選擇時莫衷一是,加劇了焦慮情緒。好在10月14日第45個世界標準日之際傳來好消息:《日常防護型口罩技術規范》預計年底前將公布征求意見稿,空氣凈化器國家標準修訂版明年有望批準發布。盡快讓消費者用上放心的防霾產品已提上議事日程,而發布標準的步伐邁得再快一點,應該也是公眾心之所系。
應對霧霾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治標,也要治本;既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也要相關部門的扎實推進,公眾的積極配合。我國已經獲得了跨越式的經濟發展,能否在霧霾治理上同樣取得跨越式的成效,公眾懷有深切企盼。當人們習慣于像關注天氣預報一樣關注每天的PM2.5指數時,政府能否及時回應公眾關切,緩解公眾焦慮,正是考驗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能否切實執行的一個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