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嚇教育是對孩子的軟暴力。
用“恐嚇”制造痛苦,除了透支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喪失父母的威嚴,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任何正向影響。
——虎媽
前幾天,看到一個網友在知乎上提問:孩子犯錯了,我把他帶到小黑屋看恐怖片當做懲罰,這樣教育可能會對他的心理造成怎樣的影響?
看到這位家長的教育方式,有網友直截了當地提出:你不是在教育孩子,你只是在制造痛苦。
有些家長會采用責罵、恐嚇、體罰、否定等方式,讓孩子聽話。
這些方式都是家長利用自己身份的優勢,通過讓孩子感到恐懼、痛苦,從而達到讓孩子乖乖聽話的目的。
但通過痛苦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不是管教,是傷害。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無意中采取了這種傷害孩子的教育方式。
比如,有些家長喜歡用“你再不……,我就……”、“如果你不好好……,我就……”這類溝通方式管教孩子,讓孩子屈服。
《契約式教育》一書中提到了部分強勢家長在教育上的錯誤觀點:只有在孩子心目中樹立權威,孩子才不敢犯錯。
教育孩子時,常常態度生硬,言語粗暴,缺乏感情。
打一頓、罵一頓,確實立竿見影,能讓孩子安分下來。
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當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很可能繼續犯錯。
痛苦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更沒有教會他們如何改正,只是教會了孩子如何避免被懲罰。
想引導孩子改變錯誤行為,給予他們關愛才是正確之道。
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長期采取“制造痛苦式”教育,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不斷自我否定,喪失生活的斗志。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 塞利格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予電擊。
數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的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習得性無助是因為重復的失敗,讓人陷入失助的境地,從而放棄抗爭、自暴自棄。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不良的評價與誤導,會使兒童的自我意識產生混亂,影響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
深以為然。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他們怎樣穿戴,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這一切對兒童有重要意義。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無處不在、潛移默化的。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態度和做法將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是成年人,應該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用理性的態度面對孩子的是與非。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認清自己的行為,從而改善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