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級的MBA申請已經落幕,2023年似乎離我們還很遠,但2023級MBA的申請準備,已經拉開序幕。
過去的一個申請季,清華非全日制MBA從發布招生時的310人計劃招生人數,到項目中后期縮減至240人;更有北航MBA取消提前批面試,全面改為正常批招生。
但是,院校的這些舉措都沒能熄滅報考者的熱情,清北人的申請者依然維持2萬+的報考人數,成功錄取者可謂百里挑一了。
在名校MBA申請時間和財務成本逐漸增高的今天,為什么還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申請MBA?或許,國際商學錄取統計機構GMAC發布的《2019—2020學年的統計報告》會揭示一部分原因。數據顯示:
- 美國商學院畢業生的起薪中位數是115000美金/每年,這是歷年來最 高的起薪數字;
- 全球500強公司中,90%的公司都有雇傭商學院畢業生的計劃,超過85%的雇主認為,商學院畢業生已經為實現成功的職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那么,MBA到底能為職場中的你帶來怎樣的助力呢?
升職加薪
毫不夸張地說,完成MBA的進修,無論是職位成績還是個人收入,都有質的飛躍。
先看職位層級的變化,中央財經大學曾對2016屆MBA畢業生做過統計:
跟入學前相比,MBA畢業生的職位層次有較大提升,中高層管理者比重增加,其中董事長、總/副總經理比例占到了8.6%。
再來看看MBA畢業生的薪酬變化,根據2018屆中歐MBA就業報告:
數據顯示,畢業生薪資的中位數為43.5萬元,高值為175萬元。39.5%的畢業生年薪在30-50萬元,46.3%的畢業生年薪在50萬元以上。
職業轉型
職業轉型是很多人選擇攻讀MBA的重要動機之一。但是囿于工作的限制,職場人很難獲得本職工作之外的知識、經驗和人脈。
MBA的課程設置從財務、金融到市場營銷、運營,從數據分析到組織管理、溝通,能大程度地以更高效的方式,幫助學生補充所需要的知識背景。
同時,我們可以通過跟老師和相關行業的同學進行交流,來加深對想要轉型的行業和公司的了解,對未來的發展路徑,自然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以中歐商學院為例:
86.1%的畢業生實現了職業轉換,且薪資增幅的平均數達到了驚人的95%,收到工作邀約率與簽約率,都超過了93%。
人脈擴展
MBA生源的多元化,帶來了大量的知識跨界,引發各種可能性,可以讓個人學得更快、視野更廣、思考更全面。跳槽時,足夠廣的人脈圈,也能給個人帶來更好的職業機會。
客觀地說,職場中的自我提升,光靠個人是難以實現的;光靠個人反思,是難以發現自我盲點,唯有與志同道合的同和優秀導師組成社會支持體系,才能幫助個人全方位掃描自身,從而實現提升自我。
數據顯示,中國的獨角獸企業中,至少有31位創始人有過MBA或EMBA的學習經歷,約占19%。有些創始人甚至上過不止一所學校的MBA/EMBA,只是為了結識更多行業精英,或為公司挖掘高潛力人才。
認知升級
隨著技術的爆炸性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跨界打劫現象,而這種技術與認知跨界也在不斷推動著未來的商業創新。無論是大公司的管理者還是新生態的創始人,都不能只關注來自相關行業的威脅,更要有把握跨界機遇的能力。
商學院的價值則是通過一系列多元的課程體系、豐富的文化與實踐探索、對不同群體訴求的理解和洞察,最終打開你的視野,幫你建立更多維的思維方式,讓你能夠以更全面和長期的眼光,重新認知商業世界。這種對思維認知的拓展,在創業初期,尤其具有價值。
終身學習
受社會對個人通識技能要求提高、人均壽命延長及退休延遲、促進終身職業化、上進心及焦慮感共同激發學習動機等因素推動,終身學習將會成為職場生存新常態。
清華北大等名校,不僅在全國有完善的校友組織,為各地校友提供資源支持。比如清華專為校友打造了“終身學習支持計劃”,以及扶持校友創業項目的“x-lab”實驗室和“創+”孵化平臺。
總的來說,我們除了“刻意練習”和變更職場賽道外,申請攻讀名校MBA不失為一次值得深度考慮的投資。因為,21世紀,人才最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