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理工大學
1899年2月,沙俄政府決定在圣彼得堡建立一所理工學院,至1902年,歷經三年的建設學院正式掛牌成立,時至今日理工大學已經擁有125年歷史。
學院建立的初期目的是為沙俄政府培養具有高水平的工程與經濟相關人才,首批開設院系涵蓋了電氣工程學、冶金學、船舶建造與經濟學。
化學元素周期表發現者門捷列夫、物理學家和電氣工學、研究電磁波的先驅亞歷山大·波波夫、物理學家車爾諾夫均參與了大學建設并出席擔任院系教授、系主任。1918年隨著轟轟烈烈的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隨之理工學院進行重組并更名為“第,yi理工學院”(廣告法屏蔽,請諒解,以下簡稱廣法),1920隨著蘇聯大規模進行電氣化發展,第、yi(廣法)理工學院承擔了“西北地區電氣化設計開發”項目中最復雜的部分。30年代,院校參與國家工業化目標決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格勒(圣彼得堡)在被圍困900余日的背景下,學院依舊堅持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培養與科研工作從未停止,在設計與發展軍事裝備的過程中不斷突破并取得了重大突破與豐碩成果,其中米哈伊爾·柯什金所設計的“T-34”中型坦克成為二戰時期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直至1996年,仍有27個國家在使用該坦克,2012年部分沒有更加現代化坦克的第三世界國家仍將其作為二線甚至一線坦克使用,足可見“蘇式武器”的皮實耐造與實用性。而學院更是走出了如尼古拉·杜霍夫中將這類型的軍工類丁尖(廣法)人才,其設計的T-28中型坦克同樣也在蘇德戰場中一展風采,戰后杜霍夫中將更是參與了蘇聯的核計劃,成立了“杜霍夫全蘇自動化研究所”并擔任研究所所長兼首席設計師,該部門專為蘇聯提供核武器技術支持。
1946年10月,理工學院劃歸高等教育部直屬,學院具有高度自治權,可獨立設計教育計劃并正式更名為“加里寧工學院”。1950年起,理工學院開始接收外籍學生,并從1956年起面向外籍學生開設預科系,對留學生的語言及基礎科系進行學前培訓。
清華大學前校長高景德先生與1956年獲得加里寧工學院博士學位,高景德先生也成為了首位在蘇聯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
清華大學前副校長倪維斗先生于1960年赴加里寧工學院展開學業,并于1962年獲得加里寧工學院副博士學位,1999年倪維斗先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加里寧工學院科研團隊參與設計并發射了地球上首顆人造衛星,并將首艘人造飛船“東方號”送入太空。20世紀70年代科研團隊在水能、動力機械制造、通用物理與核子物理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與成果,曾在該院校工作與學習的科學家中,共有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分別為尼古拉·謝苗諾夫(化學)、彼得·卡皮查(物理學)、若列斯·阿爾費洛夫(物理學)。
與彼得大帝理工大學開展合作的中方院校分別有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截止2023年10月1日,院校在校生人數為32929人,超8000名外籍學員、教學人員2033人,外籍教師169人,行政人員3590人,學生宿舍共計18棟,校園面積總計達120公頃。
科系分布
工程與技術科學占比55.31%
社會科學占比33.34%
數學和自然科學占比7.37%
人文學科占比2.5%
藝術學科占比1.3%
教育和教育科學占比0.18%
可選擇報考學院科系(部分)
一、計算機網絡與科學研究所
- 數學建模與人工智能系
- 信息學與計算機技術系
- 應用信息學系
- 軟件工程系
- 信息安全系
二、能源研究所
- 熱電工程系
- 核能與熱物理學系
- 電力電氣工程系
- 機電工程系(5年)
三、機械工程、材料與交通學院
- 機械工程系
- 生產自動化系
- 機械制造生產的技術支持系
- 物流系
- 冶金系
四、土木工程學院
- 高等設計與建筑系
- 技術安全系
- 建筑環境設計系
- 設計系
五、管理與經濟貿易學院
- 經濟系
- 管理系
- 貿易系
- 人力資源管理系
六、物理力學研究所
- 力學與數學建模系
- 應用數學和物理系
- 物理系
- 應用力學系